《论道德的谱系》

《论道德的谱系》(PDF)


概述:人类关于善和恶的观念的起源是什么?在经过一些哲学训练后问题转变成这个问题:

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本身的价值又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它们对于人类的繁荣是起阻碍作用还是推动作用?它们是不是生活的困难、褫夺、退化的标志?抑或是相反——它们显示了生活的充实、力量和意志,显示了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

提出合适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向上面的,去思考第一个问题心里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当问题转变后就隐隐有了一些想法

同情是没有价值的。

善与恶、好与坏

“好”、“坏”的起源是由价值判断的假说在历史上和心理分析方面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心理分析上,由于有效用一直是有利的,所以将其看成“好”,这在所有时代都是一样,这种普通的常见的印象使得其本质被慢慢的遗忘了,将“有效用”等同于了“好”,其实并不是“有效用”是“好”,而是“将其看成好”才是“好”。

从文字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德文中“坏”和“简朴”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坏”这个字起初是为了把“简朴的”、“普通人的”置于高尚的对立面。我们现在的许多观念都经过概括和演化了,古代人最初的观念应该是具体的狭隘的。像“纯洁”与“不纯洁”,起初,“纯洁的人”不过是指洗澡的人、拒绝吃某些感染肤疾的人、不和肮胀下层妇女睡觉、厌恶流血的人。

政治优越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观念。像“纯洁”与“不纯洁”就是最高等级是教士的时候,教士用来提醒人们他们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标志。“好”与“坏“也是如此。

“好”是强力的人在自我肯定中自发产生的。精神强力者创造它,是为了更心安理得、更兴高采烈地肯定自己才去寻找对立面。

”坏“是好的附属物,由”好“的刺激产生。像奴隶道德是被压迫、被蹂躏、被战胜者,出于无能者渴求报复的狡猾窃窃私语,”要和恶人有区别,要做好人!所有不侵占、不进攻、不求报、隐蔽自己、避开罪恶、忍耐、谦恭的人都是好人“,其实这段话的真正意思不过是“我们这些弱者是真的弱,只要我们不去做我们不能胜任的事,这就是好”。这种向外界而不是自身方向寻求价值,是一种怨恨,也是奴隶道德观念的原始动力,“坏”在对”好“的怨恨中产生。

现在“坏”占据上风,推翻了原始的强力的“好”,自身变成了“好”,奴隶道德观念大行其道。

负罪、良心谴责及其他

一起源于人试图将自己从自然的本性中脱离,变得可承诺。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变的可预测、有规矩。将人变得必然的、单调的、平等的、有规律的劳动在后来被称为“道德习俗”,也是责任的起源。

借助于“道德习俗”人确实会变得可以预测,但是这条路的终点却是自主的个体,他摆脱了道德习俗的约束,成了自治的、超道德习俗的,获得了自由的意志,变成了一个真正能许诺的人,从心里认可自己,维护可承诺变成了他的本能,这个本能叫做良心。

罪恶感和责任感起源于最古老、最原始的人际关系中,起源于买主和买主、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第一次产生了人反对人、人和人较量的现象。在这活动中人们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价格”,“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清偿的”,这是最古老和天真的道德纪律,是一切“善行”、“公允”、“好意”以及“客观性”的开端。(这种初期的正义是在大致上力量均等者中通行的好意,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容忍,是通过协调达成的“谅解”,如果关系到力量薄弱者,则要通过强迫达到一种调和。)

随着发展,人从个体变成了部落、社团、国家,也驯化了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可承诺的人,也成了社团、国家的债务者。

人生活在国家的保护下,也受到国家的对人自然本性的限制,由此所有不允许发泄的本能转而向内,使得野蛮的、自由的、漫游着的人的那些所有本能都转而反对人自己。仇恨、残暴、迫害欲、猎奇欲、破坏欲,所有这一切都反过来对准这些本能的拥有者自己,这就是“良心谴责”的起源。

“良心谴责”什么意思?

"良心谴责"的是一种感觉,来源于“良心”要坚持自我,本能要“谴责”良心,消灭良心,“良心谴责”的感觉就是来源于这种冲突中。

一切的不适来源于对抗,这对吗?

摘要:

  1. 健忘不像人通常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惯性,它其实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障碍力,为我们的意识门窗把门,从而使意识能够获得片刻的安宁、些许的空白,使意识还能够有地方留给新的东西。P47
  2. 良心是如何培养成熟的?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每当人们认为有必要留下记忆的时候,就会发生流血、酷刑和牺牲。许多思想也是利用这点(祭祀、阉割等行为)将自己在竞争中解脱出来。有些国家利用层出不穷的刑法,终于使人们记住了五六个”我不要“。P50
  3. 看别人受苦使人快乐,给别人痛苦使人更加快乐,这是一个古老的、强有力的、人性的主题。P57
  4. 病态的娇柔化和道德话趋势,让人终于学会了对他的所有本能感到耻辱。P58
  5. 痛苦被用作反对存在的第一条论据,总是对存在提出最重大的疑问,这使我们回忆起人们做相反的价值判断的时代。那时人们不想回避制造痛苦,相反,他们在痛苦中看到一种奇异的魅力。P58
  6. 受到文化教养程度越高忍受疼痛的能力下降的越多。P59
  7. 或许对残酷的欲望并没有消失,只是用了新词装扮了起来,如“苦难的怀旧情绪”。P59
  8. “正确”和“错误”的概念产生在建立了法规之后(强者建立法规),而不是像杜林所想的那样,从伤害的行为(弱者承受伤害)中产生。法规是由主动者、强力者建立。良心上的“谴责”由反动者、怨恨者发明。P66
  9. 把一种法律规范想象成绝对的和普遍的,不是把它当作权力联合体的战斗武器,而是把它当作反对战斗的武器(根据杜林的陈词滥调,任何意志都应当把任何其他的意志视为同调),这是一种敌视生命的原则,是对人的败坏和瓦解,是对人类的谋杀;是一种疲惫的象征,一条通往虚无的秘密路径。P67
  10. 在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结论是经过努力,而且也只应经过努力而得出,这个结论就是:一件事的起因和它的最终的用途、它的实际应用,以及它的目的的顺序排列都全然不是一回事。在生物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征服和战胜,因此所有的政府和战胜也都意味着重新解释与重新正名,在这一过程中,以往的“意义”和“目的”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掩盖,甚至被全部抹掉。P68
  11. 惩罚的两种不同特性。恒久的特性,表现为习俗、仪式,表现为程序中的某一严格的步骤。流变的特性,表现为意义、目的,表现为对形成这种程序的期望。P71

禁欲主义理想意味着什么?

哲学家大多对禁欲主义抱有认同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中,哲学家一直借助着禁欲主义才存在,他们需要禁欲主义来逃避禁锢、责任、事物,保持自由清醒活跃的大脑,现如今,讨厌尘世、敌视生命、怀疑感官、摒弃情欲几乎成了哲学态度的自体。但这是不对的,哲学家应该从这毛虫外壳里出来,使哲学变为真正的可能。(哲学家不能正确评判禁欲主义)

现在的科学是禁欲主义的同盟,同禁欲主义一样,它也已贫化生命,冷却激情为前提。

禁欲主义僧侣是禁欲主义的领路人、牧羊者,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领导统治着禁欲主义者。

  1. 沉眠。将生命压倒最低点,回避所有产生感情的东西,达到“无我”、“神圣化”的状态。P131
  2. 机械活动。用坚持不懈的劳作减轻痛苦,因为人类的意识是狭窄的小屋。P134
  3. 微小快乐。制造快乐的快乐,如慈善、馈赠、帮助、劝说、安慰、夸奖。P135
  4. 爱他人。P135
  5. 群体组织。所有的病人和病态的人都有一种要摆脱他们的无聊窒息感和软弱感的愿望,出于这种愿望他们本能地追求一种群体组织。P136
  6. 罪孽。负罪感的包装,让人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将自己的苦难理解为一种惩罚状态,将惩罚变为生命的内容,人们不再抱怨疼痛,而是渴求。P142

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禁欲主义为人提供了一种追求,一种存在的意义,它解释了痛苦,保留了人的生命,关闭了自杀型虚无主义的大门。但是它腐蚀生命,仇恨物质、憎恶感官、拒绝生命的生存条件,让人活在无意义的有意义中,是对生命的毒害。

“禁欲主义”中的“欲”指人的各种感官,各种欲望,“禁欲主义”的理想是没有感官,没有欲望。

摘要

  1. 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P91
  2. 康德宣称:“美就是不含私利的享受”。司汤达把美说成是“对于幸福的许诺”。P100
  3. 禁欲主义理想的三个重要光辉口号是贫穷、谦卑和贞操。P105
  4. 对人的深刻厌恶和怜悯,这两种感情一旦合二为一就会产生虚无意志。
  5. 禁欲主义僧侣引导怨恨改变了方向。感情发泄是受难者最大的自我安慰。禁欲主义僧侣将人们怨恨的对象引导向自己。P126
  6. 禁欲主义僧侣与之战斗的是痛苦本身而不是其根源,这就是我用以反对僧侣药方的最主要的辩辞。P129
  7. 人们与自己的不适感作斗争,这种不适感可能来源于生理上的,但是找不到原因,于是采用动植物沉眠的方式,把生命本身压到最低点,回避所有产生情感的东西,想达到“无我”、“神圣化”的状态。P131
  8. 机械活动是另外一种用于减轻痛苦的方式,由于坚持不断地劳作,头脑中就很少有空位留给痛苦,因为人类的意识是个狭窄的小屋。P134
  9. 哪儿有群体,哪儿就有群体的软弱本能,同时也有僧侣们组织群体的才智。P136
  10. 他们只适合于不真诚的谎言,如今,所有自认为是“好人”的人们,他们除了不真诚地说谎、卑鄙地说谎,但又是无罪地说谎、坦率的说谎、天真的说谎、规矩地说谎以外,就完全不会做其他的事了。这些“好人们”,他们现在已经完全彻底地道德化了,他们的诚实已经被永远的玷污了、破坏了。
  11. 不论在哪儿,只要我们发现信仰的力量过于强大,我们就能推论出一种查有实据的软弱,甚至能总结出信仰对象的不真实性。P151
  12. 这种执着于一种东西、执着于所谓的“自由精神”的追求者正是对自由最感陌生,正是对在自由意义上的解脱最感陌生。P153
  13.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衡量,科学和禁欲主义理想同生于一片土壤。它们都以某种生命的贫困化为前提,都需要冷却激情。P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