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
摘要
十大原理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人们何如相互影响:
-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贸易的价格:从对贸易中获利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着与卖着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着,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市场。
需求量:买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正常物品: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的减少的两种物品。
供给量:卖着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共给量增加的观点。
共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共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判断均衡变动的步骤:
- 考察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
- 考虑曲线移动的方向。
- 用供给图说明市场均衡如何变动。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第8章 -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 支付意愿:买着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 消费者剩余:买着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冻死的价值。
-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 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
-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第9章 - 应用:国际贸易
-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同行的价格。
第10章 - 外部性
在生产中的价值什么是最优?
市场均衡时的价值不一定是最优,没有外部因素影响时,一件商品的价值表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优值,但是有些商品的生产成本可能还包括社会成本,而一般情况下这种社会成本是不计算在内的,此时市场均衡反应的价值不是最优价值,要附加上社会成本。如对污染商品增加税收,会缩小市场规模,人为的使均衡发生移动,这时候虽然商品数量和价格都会上升,但是这时的市场才是最优的。
-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产生不利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如果产生有利影响,称为正外部性。
-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第11章 -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雪糕)
-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有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不拥堵的道路)
- 公共资源: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拥堵的道路)
- 俱乐部物品:有排他性但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社区游乐场)
-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 成本 - 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 公地悲剧: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
第12章 - 税制的设计
-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 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
- 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 定额税: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 收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 支付能力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 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 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 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 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第13章 - 生产成本
-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付货币的投入成本。
- 隐形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线性成本与隐形成本。
-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从成本。
-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 有效规模:使平均成本最小的产量。
-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征。
第14章 -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已至于每一个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
- 沉没陈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第15章 - 垄断
- 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提供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
-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第16章 - 垄断竞争
一般情况下,行业所处的位置是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某个点上。
-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着的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第17章 - 寡头
- 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
-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 占优策略:无论其它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第18章 - 生产要素市场
-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 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第19章 - 收入与歧视
- 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征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 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 超级明星现象:超级明星与最普通的演员收益的巨大差别(最好的建筑工人和普通的建筑工人的收益却没有这么大差别),在于按行业的特点,演员可以同时向许多消费者出售商品。
- 效率工资:企业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 歧视:对仅仅是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其它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第20章 -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 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 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 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服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 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 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 功利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 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 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 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 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 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 福利:补贴贫困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 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第21章 - 消费者选择理论
-
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
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者组合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高低反应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特征:
- 消费者对于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的偏好。
-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
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
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
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
收入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
替代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
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这种物品的收入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大于替代效应。)
第22章 - 微观经济学前沿
- 道德风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 代理人:一个为另一个(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 委托人:让另一个(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 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 发信号: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 筛选:无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动。
- 政治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 康多塞悖论: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 阿罗不可能行定理: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
- 中值选民定理: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 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中将心理学观点考虑近来的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