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基础

吴心役
2025-04-10
资料

摄影

电影风格分类

  1. 现实主义:不做评论的复述表面可见的素材。
  2. 形式主义:运用素材表达自己的的观点。
  3. 古典主义:介于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间。

镜头

  1. 大远景:多半从400米的距离拍摄,多半是外景,可以显现场景所在。如果出现人物,身形只有斑点大小。
  2. 远景:大致与观众距正统剧场舞台的距离相当。最近可与“全景”相当。
  3. 全景:容纳角色的整个身体,人物头部接近镜框顶部,脚接近景框底部。
  4. 中景:囊括了人物从膝或腰以上的身形,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可以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对话镜头。
  5. 特写:很难显示其场景,常常将重点放在很小的客体上,如人的脸部等。由于将物体放大,会夸张物体的重要性,暗示其象征意义。
  6. 大特写:比起特写更进一步,比如人的眼睛或嘴巴。

深焦镜头:远景或大远景的变形。

角度

物体被摆设的角度通常能代表对题材的看法,如果角度只略微变化,可能象征了某种含蓄的情绪渲染,如果趋向极端,则代表一个影像的重要意义。

现实主义通常避免极端的角度,喜欢水平视线的角度。

  1. 鸟瞰角度:从被拍摄物正上方往下拍。使得观众盘旋在被拍摄者上空宛如天神,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

  2. 俯角:从被拍摄物斜上方往下拍。不像鸟瞰那般主宰性显著,这种镜头比较接近文学上的全知观点,好像给读者一个梗概,但并不暗示命运。

    俯角会使摆设物不那么高,而且总包括作为背景的地板或墙角,其动作感觉也较缓慢。这种镜头通常不大能用来表现速度感,反而较适合沉缓、呆滞的意义。

    也能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可以吞噬角色。

    总而言之,俯角会减少被拍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

  3. 水平角度:水平角度让人物符合观众自己的愿望。

  4. 仰角:与俯角相反。在心里上会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也使观众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

    由仰角摄得的人物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所以在宣传片及强调英雄主义的电影中,这类镜头是最常见的。

  5. 倾斜角度:水平线是斜的,镜头内的人物看起来快要跌倒。给人的感觉是紧张、转换及动作即将改变。

    倾斜镜头使水平和垂直的线条都变成斜线,但很少人使用,因其会使观众迷乱,适合用于暴力的场景,因其可精确的捕捉视觉上焦躁的感觉。

太复杂,暂略。

色彩

太复杂,暂略。

镜片、滤镜、底片

场面

景框

景框指视频画面所在的地方,如屏幕。景框的特定位置都有其象征意义。一般来说,将景框分为中央、上、下、边缘几个区域。

  1. 中央是视觉上最重要的,是注意的焦点。
  2. 上部往往象征了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放在这个位置的人物,似乎控制了下方。
  3. 下部代表服从、脆弱、无力。
  4. 边缘的部分看起来都不太重要。

构图

  1. 人眼观看时,习惯由左向右,所以左边的重量往往会加强以取得平衡。

  2. 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重。所以常对垂直的摩天大楼、柱子略略仰角拍摄,使上端显得较细小,压迫感也不那么重。如果影响的重心较低,画面也会显得较平稳。所以水平景观的地平线往往比中心点略低,不然天空会产生太重的压力。

  3. 单独的人或物比群体显得重。

  4. 线条从运动方向来说,水平线给人由左到右的运动感觉,垂直线则给人由上而下的运动感觉。

    水平或垂直线条看起来稳定,斜线或歪线具“动感”。

  5. 以三、五、七单位制造的构图叫具有动感和不平衡感觉。以二、四、六单位的构图较平稳、安定、均衡。

区域空间

  1. 学者研究发现,人的空间观念与权力阶层有关,主导性越强,拥有的空间越多。如当重要人物进入拥挤的场合时,大家会为他腾出空间(通常让出的空间比自己占的大多了)。

    根据空间来强调人物的主导,如皇帝实际上比农夫的社会地位高,本应占据更大的空间,若电影是以农夫的故事为主,则会设计成农夫主导电影空间。

  2. 方位,摄影师拍摄人或物由五种基本方位,从心理学上看,每种都代表了不同的隐喻(如果能见到演员的脸,观众会觉得亲密;反之,觉得神秘)。

    • 完全正面:最亲近的,人物面对我们,邀请我们参与他的一切。
    • 四分之一侧面:大部分导演常用这个位置,因为它的参与感不如完全正面的位置。
    • 侧面:较疏离,人物不知道他被观察。
    • 四分之三侧面:更疏离,通常表示人物的不友善及反社会的情感,人物的背有部分对着我们,拒绝我们的关心。
    • 背对摄影机:人物完全背对摄影机,我们只能猜测发生了什么事,这种位置通常代表人物与这个世界的疏离,也用来表达隐匿而神秘的气氛。
  3. 空间的大小。镜头越靠近,被摄主体的限制感越大。

  4. 距离关系:学者研究,将人类使用的距离关系分为四种:

    • 亲密的:50厘米以内。这个距离有人与人间身体的爱、安慰和温柔关系,这个距离若被陌生人侵入,则会引起怀疑或敌意的反应。
    • 个人的:50厘米至120厘米(越一个手臂长)。个人彼此间碰触得到,较适合朋友与相识之人,却不似爱人或家人那般亲密,保持了隐私权,却不像亲密距离那样排除他人。
    • 社会的:120厘米至360厘米。通常是非私人间的公事距离,或社交场合的距离,正式而友善,多半是三人以上的场合。如果只有两个人的场合保持这种距离就很不礼貌,这种行为也表示冷淡。
    • 公众的:360厘米至750厘米或者更远。这个范围疏远而正式,若在其间呈现个人情绪,会被视为无力。重要的公众人物通常会在这个距离出现,因其空间涵盖较广,手势及嗓音都须夸大以利清楚表达。

    摄影机离被摄物体越远,观众的态度越中立。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因为近景便于观众带入角色的情感。

系统话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十五种元素:

  1. 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首先注意到什么?为什么?
  2. 灯光风格:是高调还是低调?高反差?或综合?
  3. 镜头与摄影机距离: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与被摄物距离多远?
  4. 镜头角度:是仰角、俯角,还是水平视线?
  5. 色彩:主色为何?有无对比色?色彩有何象征意义?
  6. 镜片、滤片、底片:被摄物体是否要扭曲?
  7. 对比次强的区域:在眼睛看到画面中对比最强的区域后,会停留在哪里?
  8. 密度:景框中有多少视觉元素?僵硬灰白?一般?充满细节?
  9. 构图:二维空间如何分割及组织?
  10. 形式:开放或封闭?被摄物是不是在窗框或拱门之内?安排是否平衡?
  11. 景框:紧或松?角色是否无转身之地?或可活动自如?
  12. 景深:影响包含多少平面?前景、背景和主体关系如何?
  13. 演员的位置:演员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中间?上方?下方?边缘?为什么?
  14. 表演位置:角色要如何面对摄影机?
  15. 距离关系:角色之间的距离如何?